黄榦“候师三月”反映出中国古代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,也体现了以黄榦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学者对知识、学问的不懈追求。
淳熙二年(1175年)冬,黄榦身背书箱,怀揣干粮,从吉安县出发,一路上跋山涉水、风餐露宿,不知饥渴、不知劳累地往武夷山赶去。
这一日,他终于来到了武夷山脚下。此时,正好纷纷扬扬地下着大雪,可他怀着一腔求学的热情,不顾旅途劳累接连步行到五夫里。
不巧的是,恰逢朱熹外出讲学,不知何时归来。
黄榦没有因此而退却,为了等到朱熹,他找到附近一家客栈住下,晚上睡觉连衣服都不敢脱,就等着随时被朱熹召见。
谁知这一等,竟是三个月。到了第二年春天,百花盛开了,朱熹才归来。
朱熹望着眼前这位俊朗的青年,得知他居然虔诚地等候了三个月,朱熹在心里暗暗叫好。
志向远大的黄榦也十分珍惜此次求学的机会,抓住一切机会读书和做学问。
夜里,他不知疲倦,挑灯夜读,实在疲倦极了,就稍微靠着东西坐一会儿,有时就一直到天亮。
从此,黄榦与闽北结下了不解之缘。他长期从学于朱熹,其拜师和学业有成均在闽北。
黄榦后来在武夷山五夫里成家,是朱熹的女婿和高徒,是朱熹众多弟子中最有成就的理学家和教育家。
文章来源:1128299@qq.com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