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春秋时代,孔子有一学生叫曾参,是一个孝子。关于曾参的事情,估计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曾子杀猪教子的小故事,言传身授,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品格养成的确有潜移默化的作用,但我们今天讲的这个小故事,的确是有些颠覆我们受到的家庭教育,不过您看完之后也就理解了,为什么当年挨父母揍的时候,跑掉是最正确的选择。
原文如下:
曾子耘瓜,误斩其根。曾晢怒,建大杖以击其背,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。有顷乃苏,欣然而起,进于曾晢曰:“向也参得罪于大人,大人用力教参,得无疾乎?”退而就房,援琴而歌,欲令曾晳而闻之,知其体康也。孔子闻之而怒,告门弟子曰:“参来,勿内。”曾参自以为无罪,使人请于孔子。子曰:“汝不闻乎?昔瞽瞍(ɡǔ sǒu)有子曰舜,舜之事瞽瞍,欲使之,未尝不在于侧;索而杀之,未尝可得。小棰则待过,大杖则逃走,故瞽瞍(ɡǔ sǒu)不犯不父之罪,而舜不失烝烝之孝。今参事父,委身以待暴怒,殪(yì)而不避,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,其不孝孰大焉!汝非天子之民也,杀天子之民,其罪奚若?”曾参闻之,曰:“参罪大矣!”遂造孔子而谢过。
翻译如下:
曾参在瓜地锄草,错把瓜苗的根锄断了。他的父亲发了怒,拿起大棍子就打他的背。曾参倒在地上,好长时间都不省人事。后来,曾参苏醒了,高兴地站起来,走上前对父亲说:“刚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,大人用力来教训我,没有受伤吧?”曾参说完回到屋里,弹着琴唱起了歌,意在让父亲听到,知道他身体没有问题。孔子听到这件事发了怒,告诉弟子说:“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。”曾参认为自己没错,让人告诉孔子他要来拜见。孔子说:“你没有听说过吗?从前瞽瞍(ɡǔ sǒu)有个儿子叫舜,舜侍奉瞽瞍,瞽瞍想使唤他的时候,他没有不在身边的;但要找他把他杀掉时,却怎么也找不到,用小棍子打,他就挨着,用大棍子打,他就逃走。所以瞽瞍(ɡǔ sǒu)没有犯下不遵行父道的罪,而舜也没有失去尽心尽孝的机会,现在曾参你侍奉父亲,挺身等待父亲的暴怒,打死也不躲避,这样做,自己死了还要陷父亲于不义,不孝还有比这更大的吗?你不是天子的子民啊!杀天子的子民,有哪样罪比得上呢?”曾参听后说:“我的罪大了。”于是到孔子那里去承认错误。
这个小故事,出自《孔子家语-六本-第十五》,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查看一下,自己体会的古文意味更好一些。孔夫子告诉曾参说“小杖则受”小棍子可以接受;“大杖则走”,大棍子就要赶快离开,要学灵活一点。我们求学问也要灵活,要懂得权变。比如说,今天我们刚好犯了过失,父亲在骂,这时我们要“父母责,需顺承”。但是假如父亲有心脏病,越看越生气,这时我们就不可站在那里,要赶快离开。这就说明,我们要懂得观察情况,处处为父母着想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