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。教育要趁早,到底要多早。
“凡庶纵不能尔,当及婴稚,识人颜色,知人喜怒,使为则为,使止则止,比及数岁,可省笞罚。”《颜氏家训》
大意是说当孩子还是婴儿,会辨认大人的脸色,知道大人的喜怒时,就得开始教育他,做到大人允许他做才做,不允许他做就立刻停止。这样等孩子长到几岁大时,就不需要对他使用鞭、杖的惩罚了。竟然要这么早?看到这个时,我真的非常震撼,敢情孩子挨了这么多打,遍体鳞伤都不改竟是拜父母所赐!不过说实话,当孩子还是一个小粉团,在怀里和你咿呀咿呀时,的确很难狠下心去管教他,那时觉他抬个头蹬个腿儿都那么可爱,心中只有浓浓的怜爱之心,不妨竟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机。
2。母慈而不溺,父爱而不狎。
为人母者,不患不慈,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。——司马光
译文:不用担心母亲不够慈祥,需要担心的是她过于溺爱而不知道教导他们。母爱还用培养吗?开玩笑,天性好吗?不怕母亲没有爱,就怕太泛滥啊
父子之间不可以狎;骨肉之爱,不可以简。简则慈孝不接,狎则怠慢生矣。《颜氏家训》
大意是说父子之间应该有(必要的)严肃,不可以过于亲密而不庄重,做父亲的应该努力做到”威严而有慈”。现代育儿学提倡父母和孩子做朋友,平等相处,试问做父亲的怎么可能前一秒还和孩子嘻嘻哈哈,没大没小,下一秒就要求孩子尊重你,听你的指令?就算你能瞬间转化过来,孩子也不行啊,窃以为这一点还是古人比较靠谱。
3。越聪明的孩子越容易学坏
后生才锐者,最易坏事。若有之,父兄当以为忧,不可以为喜也。陆游《放翁家训》
老人们常说:越淘气的孩子越聪明,事实可能的确如此,做父母糟心的同时不免会沾沾自喜,却忘记了越聪明的孩子越容易学坏,应如陆放翁所言,保持警觉,加倍严格地管束才行。
4。切勿争强好胜
君子力如牛,不与牛争力;走如马,不与马争走;智如士,不与士争智。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,益。周公《诫伯禽书》
译文:即使力大如牛,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;即使飞跑如马,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;即使智慧如士,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。
熊孩子很可能在某个方面有比较突出的天赋,争强好胜之心自然熊熊燃烧,然后走入极端。要让孩子明白真正聪明的人不需要去夸耀,他们越谦恭,越低调,别人越敬服他们。
5。戒惰戒傲
天下古今之庸人,皆以一惰字致败,天下古今之才人,皆以一傲字致败。《曾国藩家训》
不怕你没有天分,就怕你懒惰:有才的人比比皆是,大成者则寥寥无几,被大江淘沙掉者多败于“骄傲”二字。
6。交友需谨慎
“与善人居,如入芝兰之室,久而自芳也;与恶人居,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自臭也。”《颜氏家训》
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,就像进入摆放着芳香兰花的房间,时间久了,自然会散发出芳香;和品德恶劣的人交往,就像进入卖腌鱼的店铺,时间久了,自身便会散发出恶臭。
孩子年幼交友时,大人还是需要干预一下的,毕竟到了一定年纪,同龄人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父母的几百倍。
7。谨防小人
“小人当敬远”,“小人为恶不必谏”《袁氏世范》
对于小人要敬而远之,不要与之纠缠;小人做坏事时不用去劝谏,他不仅不会听还很有可能连累自己,不要拿细瓷器碰烂瓦片嘛!对于力量单薄,弱小的孩子,不用太急于培养他的侠气和正义感,先教他学会保护自己,再考虑惩奸除恶,拯救世界。
8。富养真不如穷养
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曰:“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”。
诸葛亮《诫子书》亦崇俭:“静以修身、俭以养德”。
朱柏庐《治家格言》亦尚俭:“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,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。”
关于穷养,富养,当今社会大家颇多争议,各据一辞,我个人觉得,只要不走极端,各自看心情好了,反正没花你家一分钱,也没吃你家一粒米,谁也不用对谁指手画脚。
9。言传不如身教
为家长者当以诚待下,一言不可妄发,一行不可妄为,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。《郑氏规范》
释义:作为家长,应诚恳地对待儿女,言行举止都要以身作则。
所谓言传不如身教,你让他不要看电视,自己却在玩游戏,你让他把玩具整理好,自己的外套鞋子乱丢,你让他友好谦和,自己却一言不合就与人大吵大闹。教育孩子,还真的是一个技术活儿。
标签:教育孩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