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孟子·梁惠王上·寡人之于国也》中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段对话,二人的闲聊一番,一不留神成就了一个经典的故事。分享给大家。
原文如下:
梁惠王曰:“寡人之于国也,尽心焉耳矣。河内凶,则移其民于河东,移其粟于河内;河东凶亦然。察邻国之政,无如寡人之用心者。邻国之民不加少,寡人之民不加多,何也?”
孟子对曰:“王好战,请以战喻。填然鼓之,兵刃既接,弃甲曳兵而走。或百步而后止,或五十步而后止。以五十步笑百步,则何如?”
曰:“不可,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
曰:“王如知此,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。”
翻译过来就是:
梁惠王说:“我对于国家,那可真是够尽心的啦!黄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,遭饥荒,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,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;河东遭了饥荒,也如此办。考察邻国的政治,没有哪个国家像我这样用心的。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减少,我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加多,这是为什么呢?”
孟子回答说:“大王喜欢战争,那就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。咚咚地敲起战鼓,兵器刀锋相交撞击,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。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,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。凭著自己只跑了五十步,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,那怎么样呢?”
惠王说:“不可以。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,这也是逃跑呀。”
孟子说:“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,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。
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,只是程度上轻一些,可是却嘲笑别人。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告诉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,也不能只局限于别人,而要看其本质和全局,看大局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,从而进行改正。同时也告诫我们要有自知之明,要客观理性的看待自己的缺点和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