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冯梦龙的《智囊》一书中,开篇就记载了一个姜子牙诛杀华士的小故事,感觉很有意思,分享给大家。
原文如下:
太公望封于齐。齐有华士者,义不臣天子,不友诸侯,人称其贤。太公使人召之三,不至;命诛之。周公曰:“此人齐之高士,奈何诛之?”太公曰:“夫不臣天子,不友诸侯,望犹得臣而友之乎?望不得臣而友之,是弃民也;召之三不至,是逆民也。而旌之以为教首,使一国效之,望谁与为君乎?”
有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,翻译过来就是:
姜太公封于齐,齐国有一个名叫华士的人,他认为不臣服于天子,不结交诸侯是正当的事,人们都称赞他很贤明。太公望派人请他三次都不肯到,就命人杀了他。周公旦问姜子牙说:华士是齐国的一位高士,怎么能杀了他呢?太公望说:不臣服天子,不结交诸侯的人,我太公望还能将他臣服、与之结交吗?凡国君无法臣服、不得结交的人,就是上天要遗弃的人。召他三次而不来,则是叛逆之民。如果表扬他,使他成为全国民众效法的对象,那要我这个当国君的何用?
姜子牙诛杀华士,带来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。
齐所以无惰民,所以终不为弱国。
齐国从此以后,再也没有懒惰的百姓,齐国从开国之初到之后的春秋战国时代,七百多年间在诸多的诸侯国里,齐国始终属于强国。
或许华士是沽名钓誉之徒,只是虚张声势获取了一些名声,并没有真才实学,真正的贤士,若遇到贤明的君主,怎么会再去隐藏自己的才能呢。
就如同一匹千里马,马是好马,可是如果无论车夫怎么驱赶,就是不走或者不出力,那么,这匹千里马和一匹劣马又有什么不同呢!
历史或许没有如果就体现在这里,突然想到,三顾茅庐之后,如果诸葛亮不出来工作,会被怎么处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