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修,字叔治,本名为王脩,东汉末期北海郡营陵(今山东昌乐)人。先后侍奉孔融、袁谭、曹操。为人正直,治理地方时抑制豪强,赏罚分明,深得百姓爱戴,官至大司农郎中令。
据《三国志·魏志·王修传》载,王修七岁丧母,青年时去南阳游学,住在张奉家中。张奉一家患病,无人照看,他亲自煎药服侍,等他们病愈后王修就偷偷地离开了。汉献帝初平年间(公元190—193年),北海郡守孔融征召王修为主簿,代理高密县令。高密有一个姓孙的人,素来强横任侠,他的门客多次犯法。老百姓有遭抢劫的,抢贼逃到孙氏家里,连官吏也不敢去捉拿。王修带领官吏和百姓包围了孙家,孙氏抗拒防守,官吏百姓畏惧不敢靠近。王修命令他们:“有敢不去攻打的人,和抢贼同罪。”孙氏害怕了,交出了抢贼。从此当地横行不法的人都被震服了。不久,郡中有谋反的人。王修听说孔融有危难,连夜赶往孔融那里。贼寇刚刚起事时,孔融曾对左右的人说:“能冒着危难前来帮我的,只有王修了。”话刚说完王修就赶来了。
后来王修被袁绍任命即墨县令。曹操击败袁绍后,任其为军需官,督办军饷。南皮之战后,曹操到了王修家,发现其家甚贫,存粮不满十斛,而藏书有数百卷。曹操称赞说“士不妄有名”。于是提拔他为司空掾,行司金中郎将,迁魏郡太守。王修的儿子王忠,也很争气,官至东莱太守、散骑常侍。
《三国志》作者陈寿评价王修说:“田畴抗节,王脩忠贞,足以矫俗。”曹操的评价是:“君澡身浴德,流声本州,忠能成绩,为世美谈,名实相副,过人甚远。”
王修所写《诫子书》的原文如下:
自汝行之后,恨恨不乐,何哉?我实老矣,所恃汝等也,皆不在目前,意遑遑①也。
人之居世,忽去便过。日月可爱也!故禹不爱尺璧而爱寸阴。时过不可遂,若年大不可少也。欲汝早之,未必读书,并学作人。汝今踰郡县,越山河,离兄弟,去妻子者,欲令见举动之宜,效高人远节,闻一得三,志在“善人②”。左右不可不慎,善否之要,在此际也。行止与人,务在饶之③。言思乃出,行详乃动④,皆用情实道理,违斯败矣。
父欲令子善,唯不能杀身,其余无惜也。
期中涉及到的两点注释:
① 遑遑:惶恐不安的样子。
② 善人:此处指有道德的人。
③ 行止与人,务在饶之:指与人交往,务必宽容。饶,宽恕。
④ 言思乃出,行详乃动:说话要经过思考才出口,做事要经过周密计划才能行动。
其实,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一直很微妙,作为长辈,家长一直觉得自己有义务教育孩子,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;但是孩子的世界却很简单,他们认为学习就是自己所做的最辛苦的事情了,他们理解不了家长所承受的压力。两方面都觉得自己委屈,就更加难以沟通。但是如果家长能够适当示弱,也许会得到自己想不到的效果。
王修在《诫子书》中这样开头:
“自汝行之后,恨恨不乐,何哉?我实老矣,所恃汝等也,皆不在目前,意遑遑也。”
贤士王修所说的意思,就是对自己的孩子说:“自从你走了以后,我就一直有些闷闷不乐,这到底是为什么呢?因为我确实是老了,所依靠的的人就只剩下你们了,但是你们都不在我的跟前,一个人待着就让我惶恐不安。”
在先讲述了自己的脆弱之后,他才开始对孩子们说出自己对他们的期望。
“行止与人,务在饶之。言思乃出,行详乃动,皆用情实道理,违斯败矣”。
这也就是教导孩子宽容待人,做事要深思熟虑,切勿急躁的道理。
在最后,他还真心实意的感叹一句:
“父欲令子善,唯不能杀身,其余无惜也。”
也就是说,父亲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变得成材向善,除了不能牺牲自己生命以外,其余都可以付出。王修对于自己儿子的舔犊之情可见一斑,也许当初他的儿子收到这封来自远方的家书的时候,会忍不住泪洒当场,而父亲所讲述的道理,也会被他铭记在心中,这就是家长适当示弱来教育孩子的道理了。
标签:教育孩子